bwin官网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。不久前,习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,要“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”,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”。习的重要讲话,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、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,为新时代建好人民城市、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,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。我们要坚定不移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,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篇章。
“城市的核心是人”、“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、“城市不仅要有高度,更要有温度”……习关于城市工作的系列论述,构成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。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,要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,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、造福人民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,把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全过程。
人民城市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人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鲜明标识。习指出,“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,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,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”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必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工作的根本目标,注重实现群众切身利益,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。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,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,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,合理安排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,走内涵式、集约型、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,努力创造宜业、宜居、宜乐、宜游的良好环境,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。
人民城市理念必须坚持“人民城市人民建”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,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,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强调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,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,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”。同志指出,“城市已经属于人民,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”。习强调,“市民是城市建设、城市发展的主体。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,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、管理”。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,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。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,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源泉,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、共建共享,书写了“人民城市人民建”的生动实践。
人民城市理念必须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。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最大区别在于,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是“为民造福”。西方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城市化,在创造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同时,也造成了贫富分化、住宅短缺、环境破坏和资源失衡等各种“城市病”。马克思指出,“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,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”,“随着工业的发展、资本的积累、城市的扩展和‘美化’,灾祸越来越严重”。这种灾祸的后果就表现为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,“不是感到幸福,而是感到不幸,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,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、精神遭摧残”。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终极追求,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、就业、医疗、社保、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,把人民需求、民生福祉、人的发展融入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,让每一座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幸福家园。
人民城市理念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。习指出,“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,老百姓满意不满意、生活方便不方便,是重要评判标准”。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走得对不对、成不成功,最终要看全体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、高兴不高兴、答应不答应。城市建设是否让人民满意,需从规划、建设、治理等环节综合评判。城市规划需立足人民实际需求,优化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。例如,老城区改造应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并完善基础设施,新城区建设需前瞻性规划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,避免出现“睡城”等问题。生活是否便利,是人民满意与否的重要标志,住房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直接关联人民群众满意度。近年来,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快速,但有的城市仍存在交通拥堵、房价高、看病难等问题。总之,人民满意度取决于城市发展是否真正以人民为中心,是否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,有其自身规律。如果顺势而为,会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,一旦走偏走错了,将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,患上“城市病”,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。因此,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,必须把握、尊重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,尊重自然生态环境、尊重历史文化传承、尊重人民群众诉求,推进人民城市健康发展。
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。在现代化进程中,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,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。从世界现代化历史看,有的国家的城市化是一种“连根拔起”的城市化,由于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,农业农村发展跟不上,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,导致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,乡村经济走向凋敝,城镇化走入困境,甚至造成社会动荡。我们党历来把城镇和乡村看作互促互进、共生共存的关系。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,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。建设人民城市必须深刻把握城乡长期共存的客观规律,把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,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、高效配置、优势互补,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发展格局。
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。城市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,更要追求生态目标、人与自然和谐目标。习提出:“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、生活空间、生态空间,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,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,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”从人类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,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,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那么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甚至生态灾难就在所难免。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期间,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过快,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硬性约束,导致人口膨胀、交通拥堵、环境恶化、社会秩序混乱等“城市病”问题。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把习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,坚持走集约、智能、绿色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,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,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、宜居性。
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。我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,城市是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,每座城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。习指出,“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、文化古迹、人文底蕴,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”。故宫博物院、北京老胡同、南京夫子庙等城市建设的鲜活案例启示我们,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、互生共融。古往今来的城市发展历史表明,城市更新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护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,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能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光彩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,不能一味求新图变,不能搞“开发新城,废弃老城”、“拆真古迹,建假古董”、“大张旗鼓地拆,断章取义地仿”,结果毁坏了城市的文化遗产,毁掉了市民的历史文化记忆。文化底蕴毁掉了,城市建得再新再好,也是缺乏生命力的。现代化城市更新建设,既要不断融入现代元素,也要延续好城市历史文脉,不能丢弃“根”和“魂”。要树立开发与保护并重、历史与现代共融思路,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、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,让城市留下记忆。
统筹谋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。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、全局性工程,既要做好城市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,形成完整性、创新性、前瞻性的城市建设规划,又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,尊重不同城市实际情况,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城市发展特色。《习经济文选》(第一卷)中《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》一文明确提出,统筹空间、规模、产业三大结构,统筹规划、建设、管理三大环节,统筹改革、科技、文化三大动力,统筹生产、生活、生态三大布局,统筹政府、社会、市民三大主体,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、系统性,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、宜居性和积极性。这就要求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,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,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,每一座城市能否形成符合当地实际、体现资源禀赋、文化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,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全局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,要把握城市发展的共性与特性规律,注重普遍性与独特性有机结合,避免千城一面、万楼一貌。
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,建设“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”城市,这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。在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实践中,要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,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
大力实施城市更新,推动城市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、品质提升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仅是民生工程,也是发展工程、治理工程,是保障民生、拉动投资、促进消费、提升治理、助力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。通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,促进城市结构优化、功能完善、品质提升,将有力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。城市更新不能单靠政府大包大揽,还需要企业、社会共同参与。要建立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多元参与的机制模式,基于法治化原则、按照市场化方式去推进城市更新。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,鼓励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多方合作,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更新。构建好政府、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责任、权利和资金共担机制,统筹利用好各方资金、资源参与城市更新。通过城市更新,及时回应群众期盼,花大力气解决城市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,如推动老旧小区改造、完整社区建设、城市功能完善等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走好绿色发展之路,增进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福祉。习提出要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”。人民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,把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,杜绝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,严禁开山造地、填湖填海绿化,破坏城市生态系统。要把山水林田湖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,依托城市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来营造城市的生态空间,利用城市闲置土地、荒山坡地、污染土地植树造林,让城市融入大自然,让居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,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加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开发各类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,着力解决城市空气治理、饮用水源地保护、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,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,提高城市能源资源利用率,引导市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
传承历史文脉,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魅力城镇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习强调: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,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。”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,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历史遗迹、历史建筑、文化名城、民间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,避免“大拆大建”或“建设性破坏”,损害城市的历史风貌、割断历史文脉。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动态监测、精准修复、数据管理和创新传承,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形态。同时,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、人文精神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规范,发挥城市历史文化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润城、以文兴业的作用。
夯实数智治理之基,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。现代化的城市必然要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。应善于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创新城市治理理念、治理模式、治理手段,推进城市治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,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。加快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,建立健全“大综合一体化”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,构建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,将人民期盼、人民诉求、人民满意嵌入城市数智治理体系,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化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。
(作者: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;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、二级教授)